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影响、长期积累的过程,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需要时间的浸润,从内心深处厚植的文化认同离不开长时间、沉浸式的基层调研,只有深入基层,沉下身子扎入群众,扎入中华民族最本真的文化根基中,文化认同才能生根发芽,文化自信才能愈垒愈强。
从历史逻辑来看,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深入调研提升文化认同、夯实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不断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样也是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保护和利用好非遗,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当前发展的新时期,非遗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文化资源,传承好非遗有利于保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鲜明特色。发掘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让中华文明发扬闪耀的重要方式。深入基层的调研、考察不仅仅对于社会发展、治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文化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也具有重大意义。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要面对的问题。让非遗在岁月中焕发新的生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被更多人知道,是非遗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汶川县最年幼的羊皮鼓舞表演者是一位身高不足一米,两岁半的小男孩小耶格,虽然他还在牙牙学语,但无论是鼓点节奏,还是舞蹈动作,都有模有样。羌族人民没有文字,却用歌舞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了自己的文化。羌族羊皮鼓舞作为羌族古老历史沉淀的舞蹈,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汶川,会羊皮鼓舞的羌人很多,但像小耶格家这样一家老小都会表演的却非常少见,类似于羊皮鼓舞这样埋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沧海遗珠般珍贵,也提醒着我们要加强基层的调研,真正走入民间,深入群众,去不断挖掘尚未被大众察觉的珍贵文化遗产。
汶川在传承非遗文化上不遗余力,以“寻找非遗接班人”系列活动,面向全球华人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号召更多的“非遗接班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为进一步推广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基层调研,挖掘文化遗产,发现并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调研提升文化认同、夯实文化自信。
当调研真正走深走实,真正走入大众看不到的地方,走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种萌芽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蓬勃力量汇聚,不断点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薪火,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垒愈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佳桢(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