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度夏 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醒

半岛晨报   2023-07-01 09:22:38

7 月我市进入夏季,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频率也将有所增多,不仅适合野生蘑菇生长,蚊虫、蜱虫等媒介生物也将进入活跃期。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重点防控新冠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毒蘑菇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以及高温中暑。

此外,夏季是儿童青少年发生溺水的高发季节,应注意防范。根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 6 月至 8 月我市降雨量将较往年同期偏多二至三成,应注意防范阶段性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及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


(资料图片)

1 新冠感染

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以及既往已感染人群体内抗体水平的下降,出现重复感染的可能性不断上升,少数年老和免疫低下感染者仍可能面临重症风险,建议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继续做好呼吸道防护。

【预防小贴士】

1. 规范佩戴口罩。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新冠感染聚集性疫情时,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应佩戴口罩。

2. 勤洗手。特别是在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快递后,要洗手。

3.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用过的纸巾不要乱丢。

4. 常通风。提倡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

5. 遵守安全社交距离。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购物等人群聚集时,要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6.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适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要按程序完成接种。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 5 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6 月至 9 月为我市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中 7 月和 8 月为流行高峰。家长们,特别是 5 岁以下儿童家长,要增强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预防小贴士】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海鲜类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剩饭剩菜要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3.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5. 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

6. 经常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等入口物品。

7.6 月龄至 5 岁的儿童可自愿、自费接种 EV71 疫苗,能有效预防由 EV71 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

3 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较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媒介昆虫机械携带等方式进行传播。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预防小贴士】

1. 勤洗手。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2. 不喝生水,吃熟食。少吃凉拌菜,生食瓜果也要洗涤干净,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贝类等水海产品,如果一定要吃,食用时要煮熟蒸透。

3. 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4. 餐具应该严格消毒。烹调时,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5. 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6. 有病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蜱类(俗称"草吧唧"、"牛吧唧"等)传播的病毒疾病。在感染病毒后,病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多在 38 ℃以上,重者可达 40 ℃以上,有时发热可持续 10 天以上,并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瘀点瘀斑、浑身无力、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厌食、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5 月至 10 月,我市自然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繁殖,也是本病的高发期。

【预防小贴士】

1. 进入草地、树林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衣物最好穿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

2. 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3. 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需要注意的是,2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4. 回家后检查身体和衣物,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5. 发现蜱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把蜱拉出。

6. 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7. 蜱虫会聚集在牛、羊、猫、狗、身上,接触这些动物时,也要小心。

8. 一个月内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5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地区的野生蘑菇中有 50 多种有毒,其中白毒伞、鳞柄白毒伞、天老星和鹿花菌等 4 种有剧毒。蘑菇一年四季均可生长,以 6 月至 9 月最多,特别是雨后。

【预防小贴士】

1. 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 不从路边摊贩处购买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

3. 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4. 不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发生蘑菇中毒时如何自救?

5.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6. 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部分蘑菇中毒人员出现呕吐、拉肚子等症状之后会处于临床症状缓解的 "假愈期",特别提醒市民切不能麻痹大意而发生因未及时就医引发的悲剧。

6 高温中暑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有时气温虽然并不是特别高,但因湿度高,通风条件差,也会发生中暑。

哪些人群在高温天气里更易发生中暑?

1. 工作或运动强度过大的人,有可能脱水,更易中暑。

2.65 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处理高温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身体对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会变得迟缓。

3. 婴幼儿及儿童,更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并且更需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安排适宜的环境和补充水分。

4. 病人,尤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正在服用某种药物的人,如服用治疗抑郁症、失眠、血液循环不良的药物。这些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预防小贴士】

1.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太阳直射,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

2. 减少室外高温暴露。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注意防晒,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 关注身体健康。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关注体温变化,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症状严重应即刻就医。

7 溺水

夏季是儿童青少年发生溺水的高发季节。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人们海边游玩机会较多。暑期家长们必须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预防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预防小贴士】

1. 泳池游泳时:带孩子去正规的泳池游泳。在下水前,确保孩子已经掌握关于水中安全的技能;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泳,必须让孩子待在家长一臂以内的范围。如果孩子自己下水游泳,家长需要时刻有效看护。儿童的水上游泳玩具不能替代标准的漂浮装备。

2. 开放水域游泳或玩水时:如果家长带着孩子去海滩玩水或游泳,要做到时刻看护。若多人一起到海边游泳,必须指派人员轮流看管孩子。若在海中游泳,一定要让孩子穿上安全、合格并且适合孩子体型大小的救生衣,并扣好所有的扣带。教授孩子泳池游泳和在开放水域游泳的差异,如不均匀的海浪等。如果带孩子一起坐船,家长和孩子一定都要穿救生衣,并保证扣好所有的扣带。

3. 切记水塘、水渠、江河不可以游泳,即使有人在游泳,也不能去没有游泳管理员、非专门开设的水域游泳。

半岛晨报、39 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热文榜单